编者按:继上期活动报道后,驻沪外国机构员工2017年度活动继续如火如荼地展开。截至2017年10月20日,已有288名员工参加了服务处五个项目共23批次的活动。这一次,让我们跟随报道,来看看陶艺沙瓶画活动的精彩内容吧!
陶艺沙瓶画课堂随笔
德国驻沪总领事馆 朱强
员工活动已经过去一个月,今天回忆起来还是很有味道。我本来对中餐烹饪课程更有兴趣,因为时间对不上于是参加了陶艺。记忆中手工做陶差不多20年前在上海就兴起了,小时候体验过,娱乐为主,记得当时第一家店开在外滩观光步道下的一排商铺里。
如今在工匠精神的大氛围下,再加上年纪增长,领悟和理解力的增强,我怀揣参加捏陶课程获得更大收获的心情报名,结果的确符合预期。
外服为大家选的是紫砂壶专家蒋老师的店,蒋老师介绍了紫砂的物质构成和材质特点让其具有能够托住水、耐高温又透气。我印象深刻的是我拿回自己作品后放入热水,顿时一股泥土清香飘来,有返璞归真和那种明信片上江南水乡的感觉,还回忆起了小时候去宜兴旅游,长辈买了最小的茶壶给我,嘱咐小心易碎,后来回到家使用中却还是碎了的事。我想这可能是紫砂被更坚硬的材质甚至食品级不锈钢代替的原因。用自给自足的方式,用土、火的产物来品尝水的味道,这一天还会回来吗?
今天火可以用家用烤箱和定时器来控制,土的配方蒋老师用“小秘密”三个字做了微笑应答。我们来到教室时,切成长方体的紫砂土已经用略湿的纱布包裹好,制作时杯底和杯壁是两个部分结合而成,当粘土从纱布里拿出来后,我猜对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有要求,如果久不成形其粘性就会大大减弱,导致半成品难以成形、成品开裂、漏底的现象发生。对于这种情况一定有补救的办法,理论知识包括紫砂湿土的成分网上一定能查到。我觉得如果严肃地应用互联网这片知识的海洋,会让传统工匠精神大众化、平凡化,好处可能是会出现对更高和稀罕技艺的追求。
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这一过程花了很久的时间,传说瓷器刚到欧洲时被誉为白色黄金,炼金术士们也受命加入解密其配方。如今要精美也有欧洲的瓷器,东南亚也有高品质的生产基地。
蒋老师给我们的小作品最后还上了釉,各不相同,妙笔生辉。我想一个有竞争力的工匠除了有一双勤劳、熟练的双手之外,还得像蒋老师一样有富含创造力的思路。
活动的第二和第三个环节是彩色沙瓶画和沙画,蒋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对于用沙子成像方面的控制力和创造力。整个下午充满了禅意,用低心率出成绩的感觉。
活动前一晚我去过一家茶室,当我打开茶壶寻找里面的不锈钢滤网时,店家向我介绍这是从东瀛新进口的一批茶具,出水口有小孔把茶叶留住,所以不再通过滤网。于是我把自己的经历运用到了第二天的创作想法之中,当我站起来查看陶艺店陈列的茶壶时,原来这里的茶壶都是这样的小孔状出水孔构造。中日两国在茶艺上有很多渊源。如果有机会再做一个茶壶,我会把出水口继续改进。
我们馆内也举办过团队建设活动,促进信任和默契,加深友谊,益处多。外服层面的活动,我自己如果用小家子的眼光看像是英语课上学的那首英文爱情老歌《交换舞伴》里唱的有点舍不得换团队,如果大方点看,是很棒的认识同行、直观地了解天下的机会,制作手工的过程中我们彼此激发灵感,正因为各自的工作文化和生活内容的差异,在进行手工艺创作的交流时可以帮助彼此迸发出难得的小点子,既带来了友谊又产出了收获。看来大家子气、大方点很有益,期待下回!
感谢上海市外国机构服务处为员工们做的安排!